2021-05-19

Lancet:“女性杀手”卵巢癌人群筛查有必要吗?结果有点意外……

核心提示:如何早期筛查卵巢癌并及时进行治疗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卵巢癌人群筛查有必要吗?

卵巢癌为女性生殖系统第3大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被称为女性"第一杀手"。由于卵巢处于盆腔深部,病变早期难以发现,60%~75%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58%确诊时已为晚期(三期或四期),因此生存率极差(三期5年生存率为27%,四期为13%)。


作为恶性肿瘤,卵巢癌进展迅速、易扩散。很多早期患者往往症状不明显,仅在妇科检查时才偶然发现,就医时已发生扩散和转移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因而,如何早期筛查卵巢癌并及时进行治疗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

既往所有试验都使用生物标志物CA125和经阴道超声(TVS)、骨盆成像等组合对卵巢癌进行早筛。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卵巢癌筛查能挽救生命。

在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英国卵巢癌筛查合作试验UKCTOCS)中,研究人员将202638名妇女随机分配到两个年度筛查组——多模式筛查(MMS:纵向CA125+二线TVS)和超声筛查(USS:TVS一、二线筛查),和一个不筛选组。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为11±1年间,相比无筛查组,MMS组中诊断为I期或II期疾病的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女性的绝对比例增加了13%,而USS组阶段没有变化。

那么,该试验的后续结果如何呢?人群筛查是否能减少因该疾病导致的死亡呢?为此,UKCTOCS最近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公布了长期随访后卵巢癌的死亡率相关结果。

在这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从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13个国家健康服务信托中心招募了50-74岁的绝经后妇女。排除标准是双侧卵巢切除术,既往卵巢或活动性非卵巢恶性肿瘤,或家族性卵巢癌风险增加。以1:1:2的比例将参与者分为年度多模式筛查(MMS)、年度经阴道超声筛查(USS)或不筛查组。

2001年4月17日至2005年9月29日期间,共纳入1243282名女性,202562名被纳入分析:50625(25.0%)名女性被纳入MMS组,50623名(25.0%)女性被纳入USS组,101314名(50.0%)女性被纳入非筛查组。

中位随访时间为16±3年(IQR 15±1–17±3),共2055名妇女被诊断为输卵管癌或卵巢癌。其中MMS、USS及非筛查组分别有522名(1.0%)、517名(1.0%)及101314名(1.0%),三组累积癌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与未筛查相比,MMS组发现的癌症更多为早期。其中,ⅰ期发病率增加47.2%,ⅳ期发病率则减少24.5%。同时,早期(I-II期)疾病的发生率在MMS组比无筛查组高39.2%,而晚期(III-IV期)疾病的发生则率低10.2%。


进一步分析发现,共1206名妇女死于卵巢癌和输卵管癌,且三组之间生存获益没有明显差别:MMS组为296人(0.6%),USS组为291人(0.6%),无筛查为619人(0.6%)。由此可见,与不进行筛查相比,接受年度多模式筛查或年度经阴道超声筛查的女性中,都未观察到卵巢癌和输卵管癌死亡的显著减少。

因此,研究人员指出,MMS组晚期疾病发病率的降低不足以转化为挽救的生命,这说明了将癌症死亡率指定为筛查试验的主要结果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原文转载:http://health.shaoqun.com/a/253249.html

跨境电商:https://www.ikjzd.com/

四海商舟:https://www.ikjzd.com/w/1516

西集网:https://www.ikjzd.com/w/1353


核心提示:如何早期筛查卵巢癌并及时进行治疗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卵巢癌人群筛查有必要吗? 卵巢癌为女性生殖系统第3大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被称为女性"第一杀手"。由于卵巢处于盆腔深部,病变早期难以发现,60%~75%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58%确诊时已为晚期(三期或四期),因此生存率极差(三期5年生存率为27%,四期为13%)。作为恶性肿瘤,卵巢癌进展迅速、易扩散。很多早期
小马哥:https://www.ikjzd.com/w/1655
启明星软件:https://www.ikjzd.com/w/1436
hunter:https://www.ikjzd.com/w/992
不得不看的数据分析,亚马逊后台的业务报告:https://www.ikjzd.com/home/136089
口述:老公把我的叫床声做成彩铃:http://lady.shaoqun.com/m/a/6410.html
欧洲站卖家请收藏!欧洲VAT知识大全!:https://www.ikjzd.com/home/10814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