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
鉴宝类节目层出不穷,引发争议的也不少.本周,以“砸假”环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下收藏》,因有专家质疑砸掉的赝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陷入一场风波.经再次鉴定,参与公开展出的40件被砸瓷器确系现代仿品,没有砸错.
这几年,全民收藏热,捡漏时代早已是一去不返,“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之说悄然出现.也是这几年,电视荧屏上的鉴宝类节目越来越多,大有“节目太多,宝都不够用了”的势头,不但常有“藏宝人”拿着假得不着边的东西上节目,还闹出过好几档子“永乐青花暖水瓶”、“假干爹送假翡翠”之类的大笑话.在这种背景下,要说某档节目出了,而且还砸了那么多的真品、珍品,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真宝实难得,鉴宝更不易,其实许多文物都曾引发过真假之争,有些到现在都没有个结果.这不仅是因为鉴宝这活本身门槛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跟阅“物”经历看不出门道.更是因为文物和艺术品直到今天主要靠的依然是经验鉴定,被寄予厚望的仪器鉴定还存在这样那样可钻的空子,不能真正解决证伪问题.既是经验,就没有绝对的判定标准,就意味着鉴宝要靠水平,更要靠操守.
但让人不安的是,近年来,文物鉴定商业化之风甚盛,走穴、站台、参与拍品价格炒作的机构和专家并不鲜见.有句话讲得好,没有利益驱动,专家还难免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那专家说出什么来都有可能.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在假货市场旁边摆摊设点,计件收费大签鉴定证书的野鸡专家,也看到了背着手绕着玻璃柜子转一圈,给所谓“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的顶级专家,这些人透支着行里的公信,也推升着市场的泡沫.
同为“利”字牵绊的,还有大量收藏者的心态.随着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以小博大一夜暴富的离奇故事广为流传,确有相当一批毫无鉴赏能力和藏宝意愿的人投身收藏.有的人家里有点老物件儿变着法子想知道值多少钱,有的人不知打哪淘换个东西天天就琢磨着倒卖,还有的人置了一屋子面目可疑的瓶瓶罐罐充场面、待升值.可能也正是因为不懂、不爱,所以才特别看重商业鉴定证书,哪怕那张纸并不靠谱.
鉴宝类节目让人觉得太多太乱,是因为它们恰恰把当下鉴宝藏宝中的功利、浮躁放大了给我们看.无论是那种不管自己铺子里有几味药,什么方子都敢往外抓的专家,还是那种不谈历史文化只问真假贵贱,为了制造效果或哄抬价格,不惜夸大其词、故弄玄虚甚至自导自演的节目路数,都是收藏市场的某种缩影.
宝之所以成其为宝,在于里头的文化内涵、岁月积淀和个人情感,它永远不是可以纯粹商业化,可以简单直白跟多少多少钱画等号的物件.护宝靠不靠“锤子”,见仁见智,但爱宝一定要有真心.说白了,收藏市场要规范要监管,但最重要的是更多人从燥热的发财梦里醒过来,放下抄一把赌一把的念想,把收藏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便就是当成一种投资,也不能失了那份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若能如此,不论对真正的收藏,还是对真正的投资,都是福音.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TAG: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