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3

牛河梁出土文物成为解读《山海经》的密码

牛河梁出土文物成为解读《山海经》的密码

  ■大连日报记者 王晓飞

  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朝圣是我多年的夙愿,日前,我终于来到了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的牛河梁遗址,远远望去,一座别致的建筑已近完工,正赶上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也在这里考察,于是我们听到了最专业的讲解。为我们作介绍的是朝阳市文化局原局长、对红山文化颇有研究的孟昭凯先生。他告诉记者,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于2010年10月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所有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项目也全面铺开,到今年底,规划8平方公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初具雏形。

  牛河梁是省内唯一可以独立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陪同我们的牛河梁保护办公室主任郝建旭告诉记者,牛河梁出土的文物已经成为遗址公园两个地点保护展示馆的设计原型,其中第一地点(女神庙)被巧妙地设计成“悬浮的玉匣”,展示馆建筑面积为2100平方米,已经完工并开放。第二地点保护展示馆的设计理念是“变形的玉猪龙”,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计划今年全部完成,参观者将沿着长廊观看5000年前的祭坛和积石冢。

  最近几年,有多位国内顶尖的文物专家来这里考察,他们都认为,牛河梁出土的大量文物都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学术证据,牛河梁遗址公园自然环境非常好,基本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应该抓紧履行各项“申遗”程序,争取早日使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来到牛河梁,感受红山文化,参观遗址公园。副省长滕卫平在考察这里的建设工作后也指出,牛河梁遗址是证明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是辽宁省唯一可以独立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牛河梁遗址“申遗”是辽宁省文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对扩大和提高辽宁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在女神庙的展板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这里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包括玉蚕、玉龟等,记者还在建平县博物馆见到了部分实物。在同朝阳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教授雷广臻交流的过程中,他进一步阐释了牛河梁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关系,最令他高兴的是凌源田家沟考古最新发现为他的研究成果又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他告诉记者,田家沟蛇型玉坠就是《山海经》中写的“珥双蛇”,这些新的出土文物发现,与牛河梁出土的各类玉器文物一起,成为解读《山海经》的密码。

  用红山文化诠释《山海经》

  朝阳文化渊远流长,化石王国、东方佛都、文明圣地和三燕古都已经被世人所认可,雷广臻在研究红山文化时没有单独观照一个方面,而是系统地把红山文化与朝阳的其他文化特征放在一起进行研究。雷广臻首次对外公布研究成果是在2006年,在全国首届红山文化论坛上,雷广臻发表了《历史遗物、〈山海经〉与红山文化》的论文,经新华社发布消息后,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他也因此成为国内把《山海经》与牛河梁红山文化联系起来,为红山文化找到历史文献资料的第一人。

  雷广臻告诉记者,经过研究发现,朝阳的历史遗物、重要文化典籍《山海经》与红山文化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以自然历史遗物(化石)与人类历史遗物(红山文化遗存)相互印证,而且用二者的同质信息与古文献所记神话传说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释读红山先民的生存信息。

  上个世纪末,在朝阳发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动、植物各门类化石齐全,数量极其丰富。其中早期鸟类、带毛恐龙、原始哺乳动物和早期被子植物的发现成为20世纪古生物学界最为重大的发现。很巧的一个现象发生了,古生物化石的一个重要产地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重合。尘封了红山文化遗址的泥土,同时尘封了学界命名的热河生物群。那么二者是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合关系呢?

  现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二者有密切关系,记述远古物事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宝库和文明宝典之一的《山海经》和“龙”象形文字等揭穿了这种关系:红山先民不仅懂得利用化石而且从化石中汲取智慧。现存化石地层也说明,这里的化石埋藏于地表很浅的部位,古人发现和利用化石的机会是很大的。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积石冢东北角发现了磨得透亮的木化石,在“祭坛”处发现了数块木化石,红山先民已经对化石进行利用。雷广臻认为,龙的象形文字极有可能是红山先民根据恐龙化石演化而来的。他通过论文宣布:《山海经》的“海外西经”记述的是红山文化区域物事。

  《山海经》里的海就是渤海

  雷广臻经过多年研究认定,《山海经》之“海”指的是渤海。由此推断出《山海经·海外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

  雷广臻说,《山海经》里的海指渤海在古文献中是约定俗成的。曾经亲自实地探求黄帝行踪的司马迁,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的“海”是指渤海。围“海”而成南、西、北、东4个方位(即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在中国版图上只有渤海能形成这样的方位格局。

  《海外西经》篇所记述的物事更是与牛河梁等红山文化区域的古人文、古地理相符。牛河梁等红山文化区域是恐龙和鱼化石的重要产地,《山海经·海外西经》称:“龙鱼陵居在其(诸夭之野)北,状如狸(鲤),一曰嘏(鲵)。”这是说这里发现有外形像鲤鱼,也可以叫作“鲵”的鱼类化石“龙鱼”。古人把大石头山称为“山”,大土山称为“陵”,牛河梁遗址正处在一个大土山上,称其为“龙鱼陵居”是最贴切不过的事情了。《山海经》记述“刑天与帝争神”(蚩尤与黄帝战争)在这一带发生,与其他史书所记一致,即发生在与大凌河牛河梁毗邻的河北北部。辽西位于渤海之西,古人用《海外西经》来记其物事是自然的事情。《山海经》之“大荒”,如果能确定其地理方位,也能破译红山文化、其他史前文化的密码。经雷广臻多年研究,认定《山海经》之“大荒”指的是红山文化遗址所围绕的位于内蒙古中部的科尔沁沙地。红山文化主要遗址都是围绕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远古先民对沙地的概念,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对“大荒”的记忆。

  雷广臻还将他丰富的玉文化知识应用到研究之中,他说红山文化玉器种类多,证明红山先民尚玉。传说黄帝用玉作兵器,黄帝妻嫘祖养蚕,红山文化出土文物有蚕玉器、玉兵器。《山海经》注重玉器探求,传说、实物、典籍三者在尚玉、用玉上相符,可证明三者具有同质信息。其次,治玉难于治衣,治玉技术高超的红山先民服饰技艺也一定相当高超,甚至可以说已趋于成型。在这一点上,传说、实物、典籍三者也具有同质信息。牛河梁出土了穿短靴的陶塑人像,其短靴有一定厚度,前有花纹,相当精美。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出土了人像腰部带饰,前边有结,说明那时人们已经与现代人一样会用腰带了。


TAG:牛河梁出土文物成为解读《山海经》的密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