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8

乾隆帝钟爱的痕都斯坦玉器

乾隆帝钟爱的痕都斯坦玉器

乾隆帝钟爱的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玉器(简称痕玉),是指乾隆时期传人我国的一种玉器制品。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痕玉曾盛极一时。尽管今天大多数人对痕玉感到陌生,但是在拍卖市场上,痕玉已经开始悄然升温。
  痕玉多为纯色的玉材雕琢而成,尤多选用青玉、白玉或碧玉,器形别致,具有强烈的伊斯兰艺术风格。透过精美的痕都斯坦玉,人们还可以重温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痕玉背后的故事
  痕都斯坦,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一般认为痕都斯坦是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系昆仑山脉的西部之脉。
  清初,准噶尔人控制着新疆,乾隆践祚后,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恢复了和阗贡玉。大约在乾隆中期,痕都斯坦玉器传人清宫廷,便立即得到乾隆帝的赞赏。乾隆下旨大力搜觅“痕器”,并诏令养心殿造办处专设仿制“痕器”的玉作,习称“仿痕都斯坦玉器”。
  每年仅春秋两季,有超过4000斤的和闻玉贡入内宫,清官造办处玉作承旨琢制了大量的御用玉器。更多的玉料则输往传统琢玉业集中的江南。从乾隆33年到嘉庆22年(1768~1817)的近50年间,各地向朝廷进贡了至少800件痕都斯坦玉器。同时,清廷的驻外大臣也购买了一些玉器进献给乾隆皇帝。
  每当乾隆得—佳品,就命笔赋诗铭干器上。乾隆题咏鉴赏玉器的诗文,有800首,其中56首是颂咏“痕器”的。诗文扼要描述了痕都斯坦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工艺特点和艺术造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痕器”一时成为清代最时髦的玉器,苏州、扬州等地的玉作,大肆仿制以供市求。但是由于痕都斯坦风格玉器即为耗料且使用上容易毁损,因此乾隆晚期下旨停止制作。这股痕玉的风潮也从此渐渐淡去。
  清官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中最为精美者,均集中收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暖阁和圆明园殿座之中。由于乾清官于乾隆归政前被—场大火烧得精光,乾隆用近60年的时间收藏下来的古玩和当时的艺术精品很大一部分被焚毁,之后又从各殿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于重建后的乾清宫暖阁内。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难幸免。新中国成立之前,故宫博物院原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同其它一些古典艺术品被运往台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此,目前只有少量痕者嘶坦玉器存于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里。
  何谓痕玉
  痕玉精美别致,乾隆皇帝评价道,“制薄如织,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仿佛也。”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曾提到,“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痕都斯坦玉器的几个特点。
  首先,痕玉的用料精良。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玉质细密,质地温泽,透过光,可以看到里面有棉状或点状包裹体。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爱留皮留色巧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痕玉的器型别致,主要有食器与杂器两大类,以实用为主。食器类有碗、杯、盘、壶等。杂器类有瓶、罐、盒、文房用具、香炉等。中国传统玉器中常见的礼玉、佩玉、摆设玉却很少。痕都斯坦玉器的形制也比较特殊,常以动物和花形构成,有的器物完全就是一朵盛开的花或一片橄榄叶,器柄处多圆雕成花苞或缠棱的茎叶,如葵瓣盘、莲花式碗,极为常见。还有的则采用不同的兽耳或兽角作器物的造型,逼真细腻,新颖奇特。器物的耳足、耳柄也多呈对称性布局。器物底部和足多外撇,其形或作花,或作花瓣,或呈叶形。
  第三,痕玉的纹饰独特,有着明显的异域色彩。花叶纹是痕玉的主流纹饰,花草以茛、苕、莲为主。“莨”即野葛,俗称“老虎脚爪草”;“苕”即“苇花”,也叫作“凌霄”,“紫葳”;这里的“莲”不是我们常见的池塘里的莲花,它是陆生的西番莲与铁线莲。组合花中常见的是菊花,另外还有葵花、折技花等,其次还有蕉叶、凤尾草、狗尾草等。这些都是当地特有的植物品种。传统行话将这些花草统称为“祥花和香草”。图案以花苞、花朵、卷叶相组合,有的构成层花叠叶,讲究对称布局,显示出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景象。
  痕玉多采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工艺组合。其表面不像中国玉器那样光洁平滑,或仅用阴线浮雕来作装饰,而是善用纤细的金丝或银丝将花纹的轮廓勾出,表现出器物的华丽。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大量玉碗、盘、杯等雕琢既细且薄,有的器物厚度只有一两毫米。由外透过器壁能看清器内盛装的物质颜色,由内透过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种花纹图案。由于胎体薄,拿在手上又轻又巧,有轻若浮云之感。乾隆皇帝曾称赞道:。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
  目前我们见到的清宫所藏痕玉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当年的贡品,另一种为宫内工匠仿制。其中,仿痕都斯坦玉器多刻年款,又被称为“西番作”。实际上,这些仿制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器,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
  通过与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比较,宫廷仿制的“西番作”虽然部分器物的胎壁也很薄,但从整体上看还是要稍微厚一些,材质主要是和田产的上等白玉或黄玉。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近现代玉器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装饰纹样是西燃足见其影响深远。
  近日,首都博物馆的精品展中展出了几件精美的仿痕都斯坦玉器,人们可以从中一睹痕玉的风采。其中有一对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格外引人注目。玉碗壁薄不足1毫米,重45克,饰两层纹饰,外壁琢卷草纹和五瓣花,腹部琢外凸内凹的细瓣番莲纹。整体轻薄剔透如蛋壳,纹饰繁密柔美。琢刻技艺高超,抛光技术堪称一绝,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薄胎玉器中的代表作。
  痕玉“钱途”
  近年来,痕都斯坦玉器在拍卖市场上又开始悄然升温。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件御制痕都斯坦“西昆玉”御题诗贝式白玉洗,估价500万至700万港元,成交价则高达924.64万港元。在今年10月北京保利的拍卖会上,一件白玉痕都斯坦花卉碗,估价50万至80万元,成交价为184万元。
  据了解,始于1981年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奖项,在2009年的评选中,一件“痕都斯坦瓜楞罐”获得了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福建馆将痕都斯坦玉制成玉石礼品,引起不小的关注和轰动效应。
  这些现象均传递出一个信息,随着收藏爱好者审美水平的提高,痕玉也越来越受到追捧,相应其价格亦会水涨船高。

点击进入翡翠商城网


TAG:乾隆帝钟爱的痕都斯坦玉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